【四季養生】毒倒壯漢的一杯藥酒真的那么可怕嗎
“醫生快點救我,我現在感覺四肢麻木、惡心 ,會不會死掉?”這是由“120”醫生接收過來的患者到我們醫院說的第一句話。曹大哥,50歲,因“藥酒后感四肢麻木、惡心1小時”入院。
經詳細詢問病史才知道,原來曹大哥最近感覺身體不適,岳父就把自己家中珍藏的藥酒拿出來給他喝(讓他補一補),結果一口下去就覺得舌麻,當時未在意,一杯下肚感頭暈、頭痛、心慌,當時以為是酒量不好就不敢多喝,在家未行特殊處理,休息后癥狀進行性加重,并出現四肢麻木,立即撥打“120”。
生活中相信大家對“藥酒”這兩個字并不陌生,并把它視為神藥,覺得會治病又養生,但實際上卻隱藏著很多風險。首先藥材選取不恰當的話,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。其次藥材上可能含有病菌、微生物、寄生蟲等物質會危害人體健康。如果藥酒中含有有毒礦物質,可能會使人中毒,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。另外如果藥酒保存的氣溫不恰當,藥酒還可能發生腐敗霉變,產生致病菌,或者容器選擇不恰當,也可能會使有毒有害物質溶于藥酒中。
那是不是以后我們都要“談藥酒色變”呢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藥酒吧!
藥酒的特點
酒素有“百藥之長”之稱。古“醫”字,即從“酉”(酒)也。現代研究表明,酒的主要成分乙醇(俗稱酒精)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媒,大部分水溶性物質及水不能溶解。中藥的多種成分如生物堿、鹽類、鞣質、揮發油、有機酸、樹脂、糖類及部分色素(如葉綠素、葉黃素)等均較易溶解于乙醇中。乙醇不僅有良好的穿透性,易于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,發揮溶解作用,促進置換、擴散,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,它還有防腐作用,可延緩許多藥物的水解,增強藥劑的穩定性。
藥酒的特色
人們常說“久病多虛”。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,往往導致人體氣、血、陰、陽的虧損,而其形成皆非一時一日,其治療恢復也就難以朝夕建功,一蹴而就,一般都需要一個過程。中醫學認為“久病入絡”。各種慢性虛損疾病,常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、經脈澀滯,治療時常需佐以活血通絡之藥物以增強療效。而補益藥酒主要配伍具有益氣補血、滋陰溫陽的滋補藥食,故更有益于慢性疾病的治療。人身氣血,貴在通調,如果雖得補益,而不能流通,則收不到補益之利,反生郁滯之害。
補益藥酒不僅廣泛應用于各種慢性虛損疾病的防治,還能抗衰老、延年益壽。近代研究證明,我國傳統中藥中有許多補益藥物具有抗早衰、延年益壽的功效。例如:枸杞子,能降低血糖、膽固醇;何首烏,可降低膽固醇,防治動脈硬化;杜仲,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,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;當歸,可抗貧血,能防止肝糖原減少,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;地黃,能利水,降血壓;黃芪,有抗癌的作用,能提高免疫功能,抗疲勞,擴張血管,改善皮膚血液循環,降低血壓;人參,能促進蛋白質合成,降低血糖,增強造血功能,提高免疫功能、抗疲勞能力,抑制高膽固血癥的發生。選用這些藥物制成的補益藥酒,經常適量飲服,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壽的效果。
制作藥酒容器
按照中醫傳統的習慣,煎煮中藥一般選用砂鍋,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。一些金屬如鐵、銅、錫之類的器皿,煎煮藥物時容易發生沉淀,降低溶解度,甚至器皿本身和藥物及酒發生化學反應,影響藥性的正常發揮。所以配制藥酒要用一些非金屬的容器,諸如砂鍋、瓦壇、瓷甕、玻璃器皿等。當然,一些藥酒的制作有其特殊要求,那就另當別論了。
藥酒制作法
古人早有論述,如《素問》中有“上古圣人作湯液醒”,“邪氣時至、服之萬全”的論述,這是藥酒治病的較早記載。東漢,張仲景的《金匾要略)中收載的紅藍花酒、麻黃醇酒湯所采取的煮服方法,則類似于現代的熱浸法。唐,孫思邈的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藥酒的制法、服法,“凡合酒,皆薄切藥,以絹袋盛藥內酒中,密封頭,春夏四五日,秋冬七八日,皆以味足為度,去渣服酒,……大諸冬宜服酒、至立春宜停。”又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燒酒的制作即用蒸餾法,“用濃酒和糟入甑,蒸汽令上,用器承取露滴,凡酸之酒,皆可燒酒,和曲釀甕中七日,以甑蒸取,其清如水,味極濃烈,蓋酒露也。”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。
藥酒注意事項
1.認清功效。通常藥酒分為治療性藥酒和滋補養生藥酒兩類,前者有特定的醫療作用,但服用方法嚴格;市場上常見的藥酒以養生保健為主。
2.吃飯時不宜飲用。這樣不僅會對消化道產生刺激,還會影響藥效的發揮。
3.服用藥酒不要過量。大量服用藥酒的后果與過量服用藥品相同,嚴重影響身體健康,服用藥酒一般每次不宜超過30ml,每日不超過3次。
4.藥酒不見得能壯陽。專家指出,市面上的壯陽藥酒服用后短期有效,但有些男性病并非因腎陽虛引起,盲目服用只能使病情加重。
5.選用藥酒要量體而行,通過醫生的四診合參后選擇適合自己的。體形消瘦的人多陰虧血虛,宜選滋陰補血的藥酒;體形肥胖的人多陽衰氣虛,宜選補心安神的藥酒。此外,對酒有禁忌的人也不宜服用藥酒,如肝病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中風、骨折、皮膚病患者或育齡夫婦、孕婦、乳母、對酒精過敏的人等。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